钧正平:面对信息化战争,“拼刺刀”过时了吗?
新年伊始,火热的练兵场上,不少作战部队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天气下开展刺杀训练。“杀!杀!杀!”官兵们每一声震耳欲聋的嘶吼都是敢打必胜的铮铮誓言。提枪、突刺、下砸……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招一式尽显中国军人的血性阳刚。
不少网友为人民子弟兵点赞,表示“最帅气英姿,非解放军莫属”。但也有个别网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以前武器装备落后,拼刺刀无可厚非,但现代战争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比的是谁的导弹打得更远,谁的飞机飞得更高,我们现在还有必要练刺杀吗?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1946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练兵项目,仍以提高射击、刺杀、投弹等项技术程度为主,提高战术程度为辅,特别着重于练习夜战。”
1948年,东北军政大学教员苏呈祥结合实战经验写成了我军第一本刺杀训练教材,名为《解放军刺》,在全军推广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武器装备呈现跨越式发展,战争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与敌人近距离作战的概率大大降低,刺杀训练才逐渐淡出我军的训练场。虽然2009年颁布的《军事训练大纲》再次将刺杀纳入军事共同体能训练课目之中,但很多单位没有重视起来。2018年,新《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进一步突出刺杀训练。
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有这样一段话:
放眼世界,刺杀训练从未淡出世界军事强国军事训练的舞台。“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哪怕到现在,也依然保留了刺杀训练的传统。美军《战斗体能手册》明确把格斗与刺杀列为步兵训练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只有借助面对面刺杀格斗,才能让士兵真正体会到战场的残酷,激发有我无敌、血战到底的勇士精神。2011年,俄罗斯国防部经过一番争论后,决定继续保留刺杀训练项目。由此可见,“拼刺刀”作为作战的保底手段,不可或缺。而对于中国军人来说,刺刀不仅仅是一种作战武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静躺的刺刀不说话,弯曲的刀尖上却写满了血性与胆气。它见证着革命先辈们敢于亮剑、勇于迎敌、无畏生死的高光时刻,也给予了后人一往无前、砥砺前行的坚定信念。正如习主席在视察作战部队时所强调的,
“夫战,勇气也。”
(钧正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