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汤、凉皮里又发现罂粟!违法添加为何屡禁不止?

时间 • 2025-08-04 18:53:47
安全
食品

近日江苏连云港一顾客

怀疑自己吃的凉皮中有罂粟

于是报警并送检了一份吃剩的凉皮

经查凉皮中确含有

罂粟碱、那可丁等成分

随后民警在店主店内和家中

搜出了大量含有罂粟成分的

辣椒油及粉末

目前,店主已被采取刑事措施

无独有偶

今年8月底,贵州毕节

羊肉粉店老板成某某

为提升口感将罂粟杆加入羊肉汤中熬制

并向顾客销售

已被提起公诉

01

食品中添加罂粟犯什么罪?

目前人们对罂粟壳的认识,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不少人认为罂粟壳是一种香料,且能使人上瘾,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罂粟壳成了一些餐馆留住回头客的“公开秘密”。2000年,最高法关于审理毒品案件定罪量刑标准有关问题的解释中,罂粟壳已经被归类为“其他毒品”。2008年,原卫生部明确把罂粟壳列为非食用物质。

而商家在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这种行为同时侵害了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除应负刑事责任外,还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02

违法添加罂粟壳为何屡禁不止?

明知违法却以身试法,归根结底是利益的驱使。一些不良商家大动歪脑筋,专门用罂粟壳熬制“老汤”,试图提高食物的鲜味,让食客上瘾,想要用“舌尖上的成瘾”换来“腰包里的大钞”。

据了解,罂粟壳生意已经形成完整的地下交易产业链:农户——中药材批发商——餐饮商家——市场。

●部分农村有种植罂粟的传统,大多罂粟壳都是农民私自种植的。

●一些中药材批发商从农户手里收购上来,再打着批发中药的名义贩卖罂粟壳给餐饮商家。

●餐饮商家将罂粟壳混入高汤、调料中,售卖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

随着监管加强,风险成本提升,这导致罂粟壳的地下交易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每公斤价格甚至逼近两千元。于是,罂粟壳变得危险又诱人,吸引着不法分子前赴后继地越过法律红线。

但是,食品安全底线不容挑战,对违法添加罂粟壳的查办只会越来越严。譬如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公布了一批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其中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老三饮食店因在卤狗肉中添加罂粟壳,除被判刑处罚外,老板方某某被处行业禁入,也就是以后不能再从事食品相关工作。

03

毒品还是调料?

罂粟壳长期混迹于食品店,它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提鲜功能呢?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副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将罂粟壳和形似罂粟壳的草果,分别加入火锅中烧煮半小时,结果并没吃出火锅味道上的差异。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教授陆林也认为,罂粟壳本身没有味道,有些甚至带有酸涩的苦味。

行业中、社会上的“以讹传讹”,竟然能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铤而走险,甚至让一些食客也为使用罂粟壳“辩护”,不能不说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都有待加强。

事实上,罂粟与大麻、古柯并称为三大毒品植物,罂粟壳非但没有那么神奇的提鲜功效,危害却不小。如果食用过量,轻则乏力、面黄肌瘦,重则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

在餐饮已经产业化的今天,往食物中加哪种香料、加多大剂量、有无副作用,可能决定着食用者的健康。追求美味,不应该是牺牲健康安全的理由,更不应该成为违法犯罪的借口。

食品安全应该有底线

不管是政府监管者、餐饮企业

还是消费者

都应该共同抵制

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

不能让其蒙混过关

来源|沸点视频、北青网、法制日报

编辑|孙丽敏

主编|蒋琳

监审|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