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机规模超42万千瓦,成都大力推进新型储能项目,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时间 • 2025-08-20 13:41:23
成都
活动
新型
项目
电网

为有效提升成都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和安全韧性,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7月29日,成都市2025年省级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启动会暨储能推广应用供需对接活动在新津举办。活动现场发布了《成都市新型储能+分布式光伏推广应用供需对接机会清单》,20余家代表企业现场开展供需对接,并促成多项签约。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成都通过统筹规划布局、促进供需协同等措施,有力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品落地转化。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全市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超42万千瓦,在建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2.8万千瓦,19个项目被纳入省级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清单。

▲活动现场

储能项目多点开花

可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近千万元

作为本次活动的举办地,新津区聚焦新能源主导产业,主攻动力及储能电池领域,成为全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承载地,已先后落地多个储能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

活动开始前,参会嘉宾前往位于新津区的邓双电网侧储能电站进行了调研。据了解,该电站由四川能投储能科技公司投建,是四川省首批电化学储能示范项目、成都市首个并网的电网侧储能项目,承担迎峰度夏电力保供的重要使命。其采用20套变流升压一体机和40套磷酸铁锂电池预制舱,总容量达20万度,可满足3万户家庭单日用电需求。

▲邓双电网侧储能电站

据介绍,该项目仅用3个月就实现快建快投,于今年5月如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顺利实现并网试运行,跑出了新型储能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也为后续同类项目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本。

鼓励厂区园区配储,是新型储能推广应用的重点领域。电力是“立园满园”的基础保障,除了新津区,成都其他区域或园区也进行了各种探索。在活动分享环节,相关案例为参会嘉宾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据介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打造的园区“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通过统筹布局电化学储能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园区充电桩等能源基础设施,增强削峰填谷能力,强化迎峰度夏电网支撑,实现重点企业用能保障;成都方鑫冷轧薄板有限公司落地的10MWh用户侧储能项目,通过智慧电网云平台提供高效可靠的电力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采取峰谷价差套利等方式,在15年运营周期内可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近千万元。

发布清单促成合作

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目标200万千瓦

搭建平台促进供需匹配,本次活动促成四川爱众云鲲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投资建设企业与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等来自食品、造纸、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需求企业签约,达成合作意向。同时,20余家代表企业现场设展,积极开展供需对接。

现场推介环节,各种“黑科技”产品吸引了观众注意。新津时代推出的天恒C2储能系统产品,通过提高能量效率确保收益率跃升,可实现同等规模项目减少11%占地面积,降低20%施工工作量;荣创新能推出的多款氢燃料电池系统、氢能热电联供系统可广泛适用于动力和发电领域,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好风光储能技术推出的半开放储能锂离子电池以“本征安全、延寿降本、绿色回收”三大颠覆性技术优势受到业界关注。

▲现场签约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成都市新型储能+分布式光伏推广应用供需对接机会清单》,涵盖储能电池、电芯、系统、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以及“储能系统一揽子保险”等产品服务。四川航电微能源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专家孙文表示,新型储能产业的创新故事已至中场,丰富的产品矩阵可供企业选择适宜项目。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成都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电力负荷尖峰化问题进一步凸显,结合电网运行实际加快新型储能项目布局建设,是有效提升成都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的有力举措。接下来,成都市将锚定2027年建成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达到200万千瓦的目标,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优化项目布局,落实政策支持,为项目建设运营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扫描二维码可查看机会清单

会场之外,成都市新型储能领域重点项目示范引领效应同样显著。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近期,成都高新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京东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重点开发成都地区京东方园区新型储能及虚拟电厂项目,规划装机规模超过200MW/400MWh,是“技术+资本+场景”全链条合作模式的成功探索。

红星新闻记者王俊峰摄影报道

编辑欧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