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深圳前海合作区扩容8倍 吴思康:和香港不是竞争关系,是服务关系
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简称《深港方案》),这是继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简称《粤澳方案》)之后,又一国家级方案。在很多人印象中,针对一个开发区(或合作区)出台的政策,被提高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层面的高度是比较罕见的。2021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除了就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出台了前述方案,还针对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
如何看待《深港方案》等被提高到国家层面给予谋划的现象,这对这些片区特别对深圳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近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吴思康。
吴思康是一名学者型官员,他在深圳市委市政府从事政策研究工作超30年,对政策的出台及影响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今年7月,在到政协任职前,他是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
▲吴思康
以下是红星新闻记者近日和他的对话——
1
前海合作区扩容意味着什么?
红星新闻:区域发展中,近年来,我们发现,不少地方政策被提高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层面来出台和推动。今年以来,上海浦东、珠海横琴、深圳前海,都属于这种情况,如何看待地方发展被“高看”的现象?
吴思康:这涉及到国家发展的宏图大略。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针对很多区域发展出台针对性的政策,今年以来就出台了上海浦东、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的国家级政策文件,这是新时期全方位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表现,这些地方其实是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这些文件和方案,强调的是全国一盘棋的理念,包括前海在内,都是服务全局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文件和方案既有对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传承,也有新的布局和考量在里面。
红星新闻:这次出台的《深港方案》,特点是前海合作区扩容,如何看?
吴思康:前海这次扩容不仅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也对整个国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过去,前海合作区只有14.92平方公里,扩容后的面积为120.56平方公里,是原先面积的8倍。
但前海扩容的伟大意义要在10-20年以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扩容后增加了前海的经济体量,将大幅度提高其辐射能力,其意义有点像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对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作用,前海扩容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产生更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红星新闻:从前海合作区扩容后被纳入的这些区域看,都有哪些特点?
吴思康:在原有合作区的基础上,扩展至以下这些区域:包括其南侧毗邻的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的22.89平方公里;其北侧毗邻的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的29.3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机场及周边片区的30.07平方公里;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的23.32平方公里。
从这些区域产业看,前海合作区的内涵更加丰富,空间也扩大了。今后,包括交通枢纽、会展产业、高科技产业在内的产业,都将在前海合作区找到深圳与香港良性互动的实践平台。
前海扩容直接影响是,范围扩大了,原来前海合作区主要强调发展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扩容后,面积扩大到120多平方公里,可以支持其引进国际教育、国际医院、国际文化设施等,但过去不具备这些条件,最多能引进小诊所。现在有空间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过去不在前海引进的范围,现在也可以引进了。
2
前海和香港是竞争关系吗?
红星新闻:前海合作区和香港是一种竞争关系吗?
吴思康:前海合作区和香港不是竞争关系,而是服务关系。香港92-93%都是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服务对象,进军内地市场也是香港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因为香港面积较小,服务内地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服务内地市场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前海相当于为香港服务业进军内地市场提供试水平台,发挥桥头堡的作用,所以大湾区的建设在香港的反响很好。
香港企业要进军内地市场,涉及到不同制度、习惯、文化、环境,乃至不同的产品标准等问题,这需要一个适应的平台和过程。
红星新闻:前海合作区建设成功,对香港意味着什么?
吴思康:前海合作区距离香港很近,站在深圳这边就能看到对岸香港的房子,地理上,深港浑然一体,只是行政区划上将彼此分开。
香港服务业到前海试水成功、找到门道后,将有利于香港服务业更好地进军内地市场。所以说,前海合作区是香港服务业进军内地市场的适应平台、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发展得好,将对香港的繁荣稳定产生很大的帮助。
红星新闻:在落实地方主体责任方面,《深港方案》明确,在前海合作区的改革开放中,由广东省和深圳市层面加强组织领导,但也强调要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的管理体制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吴思康: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就是新的区域主要体现政策的统一和协调,不涉及行政区划的调整,这应该也算体制机制上的一种新探索。
3
深圳为何还特别强调营商环境?
红星新闻:《深港方案》更多强调发展服务业,尽管也包括科技服务业,但在广东,制造业是根基,仅服务业的发展能否使前海合作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起引擎作用?
吴思康:当初制定前海规划时,就特别强调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它是通过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服务整个珠三角的转型升级。当然引擎也不止一个,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对深圳来说,前海就是引擎中的引擎。深圳面积小,前海更小,大制造业确实缺乏发展空间,只能发展优质的服务业,当然也包括科技服务业,这是区域分工的需要。这点,深圳和广州不一样,广州更强调制造业,更强调综合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中心城市所承担的功能和角色是不一样的,但都服务于大湾区的发展全局、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大局不变。
红星新闻:《深港方案》大篇幅强调营商环境,比如到2025年,前海合作区要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在外界看来,深圳营商环境已经很不错,为何还特别强调?
吴思康:营商环境的内涵一直不断扩展,过去,我们讲“三通一平”、“七通一平”就可以,现在还需要拥有一流环境、一流教育、一流医疗、一流城市管理和一流城市服务。
世界银行制定的营商环境衡量指标中,一级指标有11个,我们国家发改委增加到23个,内涵和要求更高。
对深圳而言,其发展需要置身于全球的竞争和发展格局中,要求深圳营商环境的内涵更丰富,质量更高,品质更好。
只有这样,前海合作区才能形成全球竞争力,才能推动高端要素集聚,力促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进而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起到引擎作用,承担起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增强香港同胞对祖国向心力的历史使命。
红星新闻记者韦星发自广东深圳
图据深圳特区报
编辑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