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我国科研团队在青海发现国际一流光学天文台址
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一项重大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系系主任邓李才研究团队,在青海冷湖地区发现国际一流光学天文观测新台址。据悉,这一新发现打破了长期制约我国光学天文观测发展的瓶颈。
据悉,青海冷湖赛什腾台址的光学观测条件可以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这一发现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为国际光学天文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资源。该成果由邓李才领衔的冷湖地区光学天文台选址团队完成,成员包括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等单位的研究人员。
▲团队群像。中间是一幅全天相机图像,图右上侧可以看到2020年最亮的彗星NEOWISE/F3。
邓李才1993年在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在意大利帕多瓦天文台、1995年至1997年在国家天文台(原北京天文台)进行博士后训练,1997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998年起任北京天文台研究员。1999年至今,邓李才任国家天文台创新团组首席研究员。曾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LAMOST银河系结构巡天科学工作组组长,负责组织LAMOST银河系恒星巡天的科学计划工作。
▲邓李才(左一)。
据悉,位于青海省海西州的冷湖地区日照丰沛、降水极低、夜空晴朗,历史记录的天气情况良好。
自2018年1月开始,研究团队通过对冷湖赛什腾山区的实地考察,依据沙尘垂向呈指数分布的特性,确定在山区4200米海拔标高点进行定点选址。
▲赛什腾美丽星空。
经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冷湖赛什腾山C区4200米标高点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与国际最佳天文台址基本持平,可以和夏威夷莫纳克亚(MaunaKea)这样举世公认的国际一流天文台址比肩。
▲建设中的赛什腾C点观测设施。
“目前,能达到下一代望远镜建造和运行要求的优良天文观测台址都在西半球,冷湖填补上了东半球的缺失,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24小时的监测网络。冷湖新台址的发现,不仅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是国际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资源。”邓李才表示。
“西华师范大学在发展本校天文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组建了研究团队。学校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联合开展勘选工作,并承担了青海重大科技专项的光学台址监测课题任务。这些单位的参研同行,基本是西华师范大学的兼职教师。”邓李才介绍。
2020年12月19日夜,西华师大天文团队人员与国家天文台科学家一起,成功在冷湖台址进行了首次科学观测。
据悉,目前落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项目已有大量科学设施开始建设,包括中国科技大学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清华大学6.5米大口径宽视场望远镜等。从望远镜数目和口径上看,冷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天文台。
在不远的将来,口径达8米的我国第一个大科学项目LAMOST将在升级改造后搬迁至冷湖,国内、国际超大型望远镜和大型望远镜阵列将落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届时科学仪器设备投资将达数十到上百亿元规模,冷湖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文台之一。
刘雪苗红星新闻记者王超
编辑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