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为什么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只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国经济航船定可行稳致远。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今年会议最突出的亮点之一,是积极回应了近年来外界产生的一些质疑和争议,面向整个市场和全社会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信心重塑。
以经济韧性穿越周期
会议直面现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基于此,会议主基调可以用稳增长、定预期、促改革来概括。
稳增长是三重压力之下的必然选择。如今需求侧制约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因素仍在,供给侧受到抑制,市场预期对未来增长有所降低。面对这些这些问题,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应对。
定预期对于锚住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的优势,强调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促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信心不会凭空而来,会议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当年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秘诀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今要走出经济低谷并走向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这一法宝。
随着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谋划、一揽子稳增长举措深化、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明年经济有望稳步恢复并保持总体回升,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韧性穿越周期。
以政策协同促进合力
明确政策取向,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头戏。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以“加力提效”为基调,表明明年财政将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在平衡债务风险和财政可持续性背景下,财政赤字大幅提升概率不高,但将优化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工具组合,尤其是明年专项债和财政赤字或将呈此消彼长态势,即专项债规模降低,国债和一般债规模适度扩张。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这是鉴于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需要更多靠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发力。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可发挥稳定金融市场运行的功能。同时,小微、科创和绿色发展仍是明年的主要支持方向,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相应信贷支持。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这是对当下产业政策转型的最新要求和明确定位,用了“狠抓”、“着力”和“锻造”三个关键词,即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这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包括基础研究、实验室研发、产业化前期以及大规模推广阶段,都有望得到政策的配套支持。
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这是当前人们最关切的问题,其中青年就业是稳就业中的最突出问题,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涉及疫情防控,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事关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战略布局,每一项都意义重大。
以市场重塑激发活力
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贯穿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始终。同时,还是要抓住工作的重点。为此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一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可见,今后扩大内需和稳健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是消费,政策支持重点也应从以扩大投资为主,逐步转向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会议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出要重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二是从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产业出发,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突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提出要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包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这是改善社会预期、重塑发展信心的重中之重。会议指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紧接着对国企和民企分别表态:针对国企,强调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针对民企,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此外,在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能的同时,会议还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并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中国经济航船定可行稳致远。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朱克力(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
编辑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