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西藏!2019年,这里有了新面貌

时间 • 2025-08-03 19:33:30
西藏
实现

西藏自治区实现了粮食、肉、奶大宗农产品的持续增产;

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体向好;

实现了农牧区和谐稳定;

实现了农牧民稳定增收的总体的发展目标。

在农影智造会客厅中,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杜杰,向农视网记者展示了2019年西藏自治区三农工作令人瞩目的成就。

产业发展,助增收

2019年,西藏自治区加快推进产业发展,全区各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6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36万家,211家家庭农场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48.91亿元,同比增长16%。1-9月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2.9%,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全年有望实现增长13%的目标。

青稞及牦牛产业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重点。

目前,西藏自治区青稞的加工量在10万吨以上,加工企业有41家。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加工产业,整个青稞的市场收购价提高了0.3元/斤,达到了2.4元/斤。

一亩地按800斤算,老百姓可以实现200-300元的增收效益。

同时,西藏自治区的畜牧业,也已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设施畜牧业逐步迈进。通过设施养殖,丰富了西藏的肉产量市场,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目前,在西藏自治区有7家牦牛加工企业,通过牦牛肉的不断加工增值,将一头价值为8千-1万元的牦牛,提高至2-3万元,产值效益翻倍增长。

平均一只牦牛,可为老百姓实现2万元左右的增收效益。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杜杰向我们介绍了“西藏经验”↓↓↓

农业农村新面貌

2019年,西藏自治区在农业农村其他各个方面,也发生着巨大改变!

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2019年,累计完成产业扶贫项目2120个,带动脱贫23.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5.2万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43万人,落实生态补偿脱贫岗位65.5万个。“两不愁三保障”得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全覆盖,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部销号。2019年现行目标标准下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662个深度贫困村居退出、19个贫困县摘帽工作即将完成。

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不断优化

开展独具西藏特色的“四清两改”村庄清洁行动,推进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处理工艺的“厕所革命”。1836个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全力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有条件的地方全部消除“无树村”“无树户”,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零增长。重点水利工程全部建成,85%的乡镇和55%的行政村实现通硬化路,农村饮水安全、农网改造升级、电信通信工程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易地搬迁工作顺利推进,624个边境小康示范村全部开工建设。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清查资源性资产1.67亿亩、经营性资产94.3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28.8亿元,农村集体经济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稳慎推进,草原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行政村金融覆盖率达到95.9%,涉农贷款余额占全区总量的30.57%。落实农业保险5.78亿元。

农牧区基层治理有序推进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观”“两论”教育,拓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干部驻村驻寺、“先进双联户”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已整顿94%以上,新建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133个。选好派强第一书记,实现村居全覆盖。招聘乡村振兴专干5399名。3740个村发展了集体经济。

农畜产品供给实现双增长

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预计粮食产量106万吨,其中青稞产量81.5万吨,蔬菜产量97万吨;肉产量34.75万吨,奶产量55.3万吨。“三品一标”产品399个,同比增长81%,农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6%。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12个,完善牦牛品种选育核心群5个。青稞全基因组遗传图谱首次绘制,填补了国际空白。

2020年,西藏自治区将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肉奶、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吨,95%的乡镇和75%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3%,确保接近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