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155处石窟寺,部分中小石窟失管?专家:关键是缺人,需建精干队伍保护管理

时间 • 2025-10-28 06:05:14
队伍
中小
研究
管理
保护

全国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大量中小石窟未得到很好保护,有的甚至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8月20日,在四川安岳举行的全国石窟寺保护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古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柴晓明通过视频形式,向与会者分享了名为《石窟寺保护的一点思考》的报告。报告中,他在肯定我国近几十年石窟寺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直言不讳指出了石窟寺保护面临的这一主要问题。

柴晓明认为,这些问题存在的关键在于“缺人”。为此,他建议建立一支精干的队伍,负责石窟寺的保护管理和技术,大型石窟也可通过解决自身问题,为相关石窟保护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并辐射、带动周边中小石窟发展

【现状】

大量中小石窟未获很好保护

有些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目前,我国石窟寺保护已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石窟寺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但柴晓明认为,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我国大量中小石窟还未得到很好的保护,有些甚至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柴晓明视频报告

柴晓明介绍,前两年,根据国家文物局部署,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共有石窟寺2155处、摩崖造像3831处。“数据都摆在这,有几个数据值得我们注意。比如说,这次调查新发现了635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和三普相比消失了64处。”

报告显示,目前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主要病害为风化、结构失稳,其中石窟机构失稳问题突出、摩崖造像以风化病害为主。而保护现状方面,5986处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中,有专门管理机构的仅占37%,有保护规划的仅173处,实施过的保护项目1484个。

“这些保护项目主要集中在大型石窟,说明大量石窟特别是中小石窟,基本上还是处于原始状态。”柴晓明表示,从调查报告的数据看,我国部分石窟类文物的保护管理很不乐观,相当一部分处于失管状况。

【原因】

关键是“缺人”

石窟寺保护、研究队伍规模奇小

“原因很多,我认为关键是没有人。”柴晓明分析认为,最直观的是石窟寺保护、研究队伍规模奇小,结构严重失衡。“我也去了很多石窟,很多机构是一两人、两三人的微型机构,大部分能看个门就不错了。”

↑2022年5月17日,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为北石窟寺搭设的“防雨保护伞”,以减小降雨对文物的影响。图据ICphoto

他在报告中还提到,考古研究方面,1977年以来,全国只有北京大学培养了20余名石窟考古研究生,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总数以个位计。除了个别大型石窟,全国没有成建制的石窟寺考古研究专业团队。“保护技术队伍情况稍好。”柴晓明介绍,敦煌、龙门、云冈、大足等几个石窟研究院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等少数几个省份的文物保护机构均有大小不等,成建制的专业队伍,但规模也不大。

柴晓明还认为,石窟寺保护包括管理、技术两方面,专业性极强,没有一定规模、稳定的专业队伍和专业机构支撑,是不可能做好的。当前,石窟管理与保护的关键是“缺人”,这在中小石窟表现尤为突出。此外,石窟本体保护堪忧,尤其是中小石窟既没技防也无人防,病害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洞窟失稳坍塌随时可能发生。

【建议】

每个石窟寺设专门机构

建立一支精干队伍保护管理

那么,针对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存在的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在柴晓明看来,首先要建立队伍。“要下决心建立一支精干的石窟寺保护管理和技术队伍。”他建议,每个石窟寺都要有以保护管理为主要职责的专门机构,既承担日常管理、安全防护等工作,也要发起和组织重大保护项目、研究项目。

↑2021年6月21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的壁画修复人员正在对永乐宫龙虎殿的壁画进行修复图据ICphoto

他还建议,设立国家、区域和重要省份石窟保护研究中心,承担全国及区域性石窟保护重大管理、理论、技术问题研究和攻关。敦煌等大型石窟也加强现有专业机构能力提升和机构建设,通过解决所在石窟的重大问题,为相关石窟保护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并辐射、带动周边中小石窟发展。柴晓明表示,要鼓励北京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大学和科研院所关注石窟研究和保护,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石窟研究、保护团队,为相关石窟价值认知、阐释、管理、保护技术、材料研发等方面提供支持。

“此外,还要重视基础工作。”柴晓明认为,应加强石窟考古,摸清家底,特别是加强评估中小石窟的保存现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保护提供支撑。同时,要重视石窟的日常管理和保养维护,最起码要有日常的看护,避免石窟雕刻被盗被涂抹破坏,以及发现险情及时处置或报告,避免损失扩大。在他看来,日常管理能避免石窟的“小病”变成“大病”。

柴晓明在报告中还提到,石窟寺破坏除人为因素以外,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岩体失稳引发的洞窟坍塌、雕刻风化等成为石窟安全的重大威胁,因此治理水害和岩体失稳成为当务之急。而水患、风化、岩体失稳等病害的发生机理和原因等十分复杂。为此,他希望在保护技术理论、方法、材料方面的关键技术上,能有所突破。

“石窟保护,以及整个文物保护都需注重理论、理念总结和创新。”柴晓明还认为,解决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反对教条主义。他说,西方的文物保护理论非常好,是多年实践的总结,但如果原封不动全搬过来,也可能水土不服。如石窟壁画,如果都烂了、掉了,还有人说不能重绘,这是需要大家考虑的。“再比如石窟窟檐,有的说不好看,我觉得太简单粗暴了,我们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保护理论和技术体系。”

阅读更多精彩,请点击下图进入《守护“乡野国宝”:石窟寺保护学术研讨会特别报道》↓

红星新闻记者姚永忠

责编邓旆光编辑郭宇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