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志愿者石欣:应急管理部成立三年来,社会应急力量觉得找到了“娘家”
石欣是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是一名应急救援志愿者。他从2000年开始参与登山户外运动和雪山攀登活动,也是国内首批获得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的户外登山爱好者。因为户外运动风险非常高,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山难事故,石欣从2003年开始参与一些户外救援活动。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和深圳登协的伙伴们当时自发组织去参加救援,在四川一干就是一年。回来之后,又自发成立了深圳山地救援队,经过这十年多来,这支救援队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630多名专业队员、1400多名志愿者的一个管理规范、拥有多项专业技能的综合性的民间救援队伍。
在不久前召开的首届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和消防忠诚卫士表彰大会上,石欣被评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11月9日,在应急管理部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石欣介绍,这10多年来他参与了将近200多起山地救援行动,并且带队参与了42场国内外大型自然灾害的响应行动,包括4次国际救援行动。
他说,从2008年开始正式投身到应急救援志愿者服务里面来,自己目睹和亲历了这十多年来社会应急力量的蓬勃发展的历程。
“在早期,我们国家应急救援这方面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业务主管部门的,所以我们这些社会应急力量也是‘各找各妈’,很多单位有的时候挂在团委之下,有的时候又属于民政注册,有的属于又归属到武装部,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应急力量根本没有主管单位,有点‘九龙治水’的情况。所以我们社会应急力量在灾害发生的时候热情特别高,一拥而上、各自为战,也不可避免造成了一定的救援资源的浪费。”
而在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后,三年来石欣感到了巨大的变化。他说,首先,应急管理部对社会应急力量高度重视,给了他们作为国家应急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清晰定位。同时还明确了社会应急力量是国家应急体系的辅助、补充和后备力量。这也让社会应急力量第一时间觉得找到了“娘家”,这个感觉非常的好。
回忆今年河南水灾的时候,石欣介绍,当时他和救援队的伙伴们承担了很多险重任务,包括泄洪区中央区域的一些村民要进行疏散、紧急转运。
石欣说,当时转运水程非常长,水面非常湍急,而且水下情况不明,整个转运距离很多时候需要超过6~7公里,一个来回要一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甚至达到三个小时。所以队员们每天忙完这些高度紧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救援任务之后,回到驻地他们还要去修整装备、保养装备,整理今天的工作总结,并且做好当天在灾区现场调查到的灾情信息反馈给后台。
“有的新队员不是特别理解,我们救援都这么辛苦了,还做这种灾情调查干什么呢?其实,我们去救援不光做表面上看到的工作,我们还要实际了解灾区灾民的需求在哪里,他们还有什么样的困难。”石欣说。
通过和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的配合调查,石欣和队员们第一时间了解了灾区的物资需求。然后把后方平台发动起来,与深圳市的一些爱心企业、基金会共同联合发起采购紧急物资,第一时间发到灾区去。
石欣介绍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卫辉、新乡滑县有4个村庄,当地党员自发组织起来去守大坝,但是他们又缺乏专业的救生衣,穿的救生衣是旅游式的救生衣,浮力不是很够,也不贴身,还是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他们从紧急运往灾区的五千多件救生衣、90多条艇、200多套发电机和抽水泵中,马上调集了206套救生衣、12套抽水泵、8台发电机给滑县的志愿者守坝队。
“后来他们拿到这些装备之后非常开心,他们有一个视频发给我们,我们看到这些白发苍苍的党员干部,他们在大坝上宣誓,誓与大坝共存亡。这一刻我内心特别感动,也感受到我们工作的价值。”
石欣说,他们虽然是志愿者组织,但他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专业,做好政府的好帮手,配合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还有专业救援队这些国家力量,发挥更好的作用。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