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5分钟健身圈、消除“大班额”……成都如何更具幸福感?市民代表们提了这些金点子

时间 • 2025-11-08 03:35:33
食品
建议
市民
就业
健身

宜居,是成都的重要“名片”。成都已连续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其中原因,离不开市民真切感受到的民生实事服务。

1月15日上午,成都市2020年十大民生实事完成情况汇报会召开,总结2020年十大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并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民生无小事。市民最关心的事,正是城市接下来要发力的重点方向。

这场会议专门邀请了40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的市民代表参加。会上,市民代表们纷纷就自己聚焦的领域提出建议,畅所欲言。

家长参与学校食堂采购、普及设置“发热哨点诊室”、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促就业……市民代表们贡献了一个又一个“金点子”。

建议1:家长参与学校食堂采购

让学校食堂成为“最放心的食堂”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市民们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食品的稳定供应”,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科研技术部主任梁恒兴作为参会市民代表,最为关注的就是食品安全领域。

梁恒兴表示,近年来,成都实施“明厨亮灶”,餐饮服务单位通过透明的玻璃、视频显示、隔断矮墙或设置参观窗口等方式,将餐饮服务关键部位与环节进行展示,大家吃得更加放心也更愿意消费。“但食品供应安全永远在路上”,他就进一步做好食品安全,提出了具体建议。

▲成都某火锅店,在店外也可看到操作间工作情况

在他看来,食品安全抽检是政府部门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实现科学监管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食品安全抽检保障。他建议,增加食品安全抽检但资金投入、强化检测机构建设,真正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一方面,要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师生身心健康,也关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他建议,切实落实“陪餐制”、强化监督管理,并采取家长参与采购、监督等全程管理,让学校食堂成为“最放心的食堂”。

建议2:推动全民健身

打造“15分钟健身圈”

“疫情激发了市民对于健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示,健康影响因素占比60%的,是行为和生活方式。”会上,市民代表、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竹表示,推动全民健身,是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市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2020全民健身日,塔子山分会场

那么,如何进一步推动“全面健身”?刘竹建议,要持续推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努力打造群众身边“15分钟健身圈”。比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既有建筑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建设改造成体育设施;规划设计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时,设置社会开放通道,探索“单位一社区分时管理”模式

建设改造体育设施是一方面,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加强全民健身指导也尤为重要。

“可以依托各类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建立体育运动指导员工作站,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景制定科学运动指导方案。”刘竹特别提到,体育运动从娃娃抓起,要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户外锻炼时间,积极发展一校一特色的校园体育运动。

▲2020成都马拉松参赛跑者从金沙遗址博物馆起点出发

此外,刘竹还建议,要紧跟全民健身服务需求,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可以通过完善全民健身电子地图,配套APP或微信公众号,实现自助预订场馆及活动赛事报名等功能,方便市民知晓身边的健身资源信息。”

建议3:将“发热哨点诊室”

纳入基层公卫机构建设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防控中,基层医疗机构发挥了巨大的社区联防联控网底作用。”罗红艳是青羊区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作为一名基层医务人员,她自称是辖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目前全成都市有400余家生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在疫情之前,基本没有设置发热哨点诊室。”罗红艳建议,要加强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将“发热哨点诊室”纳入规划、设计中。

在罗红艳看来,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公共卫生医生难招、难留的情况较为突出。她建议可参照基层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模式,探索开展基层公共卫生医生转岗能力培训,通过对非公卫医师转岗培训,增加基层公卫医师人数,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专业能力。“疫情以来,基层医疗机构在有限的人力资源基础上新增了大量疫情防控工作,导致医务人员工作负荷急剧增加。”对此,罗红艳建议探索构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做实基层,夯实网底,为居民守好社区防控第一道大门。

建议4:实现由师生比向班师比过渡

消除“大班额”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市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江源也不例外。在参加成都市2020年十大民生实事完成情况汇报会时,李江源坦言,在过去一年的民生项目实施过程中,他感受最深的一是就业、二是教育。

“尽管受到了疫情影响,但2020年就业形势整体呈现出企稳回升态势,不仅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而且重点群体就业基本稳定,就业政策服务体系完善。”李江源说,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教育就是民生之基,过去一年他感受到了幼儿园入学难、中小学学位短缺问题都得到了进一步的缓解,老百姓的满意感、幸福感、获得感是进一步增强的,“2020年成都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8万个,新建、改建中小学40所,新增学位5万个,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培育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30所,很好地坚持并发挥了公益性原则。”

▲成都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做健身操

新的一年,新的民生实事如何推进?作为市民代表,李江源也围绕就业和教育工作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教育上来说,首先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加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同时,我希望进一步优化教师编制,实现由师生比向班师比过渡,消除‘大班额’。此外,希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能进一步融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力开展学徒制的探索。”

在就业方面,李江源从“稳住现有就业、积极提升新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特别提到强化政策激励,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和岗位,努力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各类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规模,增加“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中的用人规模,多措并举推进就业见习工作,给予相应政策扶持。“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落实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开辟更多新的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空间。”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李彦琴实习记者肖皓月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