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行”收官!愿这场沿着高速的旅途,你我皆不虚此行

时间 • 2025-08-30 13:05:14
高速
高速公路
中国
少年

四月暖春,六月夏至。纵然神州万里,这两月间,任在祖国何处,都是最好的时节。这萌春时光,如同少年芳华,追光,无畏,求索,知新。一场少年们的奇幻旅程,就发生在这个好时节。没有固定的起点与终点,没有统一的行程与路线。带着镜头,沿着高速,少年们追逐的目标,与成长有关。

今年4月6日,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中宣部会同交通部、文旅部等共同开展的“沿着高速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作为主要参与媒体之一,红星新闻“少年中国行——沿着高速看中国”短视频创作大赛也拉开序幕。大赛面向高校大学生团队,征集以高速公路为主题的短视频作品,希望大学生们以青年之视角,生动展现“少年中国”的发展活力。

于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百支大学生团队,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出发了。四川、重庆、贵州、福建、河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行于不同的高速公路上,记录下不同的故事与风光。现如今两个半月时间匆匆而过,少年们踏路归来,带回百支短视频作品,也带回了一路蜕变与感动。

6月,骄阳似火。在历经两个月的征集、展播、评审后,“少年中国行——沿着高速看中国”短视频创作大赛揭晓了最终结果。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的诞生,不是终点,这更像是旅途中的另一番风景,激励着少年向下一站前行。

今日(6月21日),“少年中国行——沿着高速看中国”短视频创作大赛正式收官了。我们为少年们准备了一场线上的仪式,回顾这一路收获与惊喜,致敬未来即将奔向的星辰与大海。愿镜头背后的探路少年,与屏幕面前的注视者,你我皆能不虚此行。

执镜之人为何是少年?

或许再没有哪种方式,比沿着高速公路,更能阅遍中国,读懂中国了。如果有,那就是千千万万名逐路少年,沿着高速阅遍千山,而后将千千万万个多元视角下的画面汇聚,用少年人的镜头视角,透视大千中国。

正是抱着这样的尝试,红星新闻开启了此次“少年中国行——沿着高速看中国”短视频创作大赛。初衷,是期待借少年之眼,以多元之视角,记录时代之巨变;亦是期待少年们藉由一次沿着高速的旅行,真正读懂中国,进而成长、蜕变。

仔细回想,当代少年人的成长,似乎与中国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经历了几乎重合的时光。

将时光回溯到当代大学生出生前后的年代,200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6285公里,跃居世界第三位。进入“十五”期,中国高速公路保持着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势头。2001~2005年,中国建成高速公路2.47万公里,总里程相继突破2万、3万和4万公里三大关口,2005年底,高速公路达4.1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到了2012年,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6万公里,已登顶世界第一位。而时至去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公里数已刷新至16万。

中国的当代少年,是“高速上”成长的一代。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有着新奇的视角与想法,怀揣变通、包容与创意。他们是路网越织越密的受益者,行于公路间,见证着高速的发展,更因着高速而重塑着时间、空间的观念。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样的中国少年,正需要一次一往无前的出发。这样的中国少年,在经历了一场追光之旅后,果然从远方带回了故事、感悟,与成长。

见证时空之变、乡村之变、筑路之艰

归来,已是蜕变了的中国少年

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广州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

雅西高速、渝蓉高速、雅叶高速、南两高速、连霍高速……

沿着高速公路,来自各所高校的大学生团队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他们一路走,一路拍,完成了“沿着高速看中国”的短视频作品,更完成了一次成长与蜕变。

他们果不其然,是创意与巧思层出不穷的少年。这些作品视角、形式各不相同,航拍、混剪、街采、短剧、纪录片、Vlog……

有的同学创作了剧本,用短剧呈现高速公路串起的乡村发展故事;有的同学采用创意混剪,用“父母爱情”的主题,讲述高速公路所成就的“异地恋”的美满结局;还有的同学客串记者,一路采访高速公路沿线的居民与司机,回忆当年,诉说现在,畅想未来……

在这场沿着高速的奇幻的旅途中,他们看到了时空之变。

来自南昌大学医学院的谭啟红和卢晓淋,是一对大学生情侣。他们将镜头对准景婺黄高速,一部短视频《看见诗画与远方》,将“千年瓷都”景德镇、“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黄山等等诗画美景串珠成线。在他们的镜头下,景婺黄高速重塑了时空,担纲起三个重要轴线的功能:明媚婉转的山水画廊、穿越历史的人文通道、民富业兴的康庄大道。也是经由这条通道,他们看见了,并传递了诗画与远方。

在这场旅途中,少年们还看到了乡村之变。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传播系王威、韦霄煜的《脱贫之“路”》、西南民族大学摄影系李恒、周晨骏的微纪录片《家乡的路》,还有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研究生王薇的《我在昭觉支教》等等作品,都是将镜头聚焦在了深山之中的村庄。现如今,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也正是这些大山背后,一个个鲜活而坚韧的故事,让少年们深深感知到,路是星火,是希望,是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桥梁。

在这场旅途中,少年们还看到了筑路奠基背后的艰辛。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团队的作品《大桥》,一点一滴不懈记录着正在飞架黄河南北的“昭君黄河特大桥”,他们至今仍会隔三差五去到黄河畔,拍摄工程的尾声。浩大的工程背后是智慧与汗水,前方,则是发展与希望。而西南民族大学摄影系大四学生程淑娴团队的视频作品《大路朝天》,则是直接将戴着安全帽、行于山林间的一群筑路人作为了视频主角。他们在作品中如此书写着:“致敬所有的修路英雄,他们用生命奔赴使命。我们用影像铭记。”在这场旅途中,他还看到了道路带来的产业兴、人气旺;道路成就的求学梦、成才梦;乃至道路成就的家庭与爱情。

一路经历,一路见证,他们踏路归来,已是更加坚韧的中国少年。

还待再出发!

新的征途,已在脚下

中国的高速公路连接了城市与乡村,连接了高原与山谷,条条大道,在网罗了神州大地之美的同时,更打通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命脉。但是,“对于这一代的年轻大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高速公路或许是种理所当然的存在”,作为此次短视频大赛的评委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编辑部制片人王阳说,少年们长在高速上,他们未曾经历过往昔的艰辛。也正因如此,需要一场这样的经历,让学生们看到条条大路背后的汗水与付出,看到辉煌,看到不易,看到奇迹,也看到感动。

他甚至希望有些作品的创作者大学生,未来能够继续影视创作的道路走下去。因为一路走下来,学生们镜头之下的故事太过惊喜,何其可贵。

事实上,这场特殊的旅程,已然为少年们的人生路注入了新的澎湃力量。这亦是一次新的起点。接下来的他们,将拥有新的征程。

在南昌大学参赛者卢晓淋的眼里,高速路带来的远方“是一种远大的格局”。“高速公路把我们带往全国各地,除了能领略山水人文,还可以感受中国巨变。”她说,这份不断发展的力量,也会在旅途中内化为梦想的力量,驱使她不断前进,成为更优秀的人。

《脱贫之“路”》的创作者,西南交通大学的王威在这个六月迎来了难忘的毕业。他将《脱贫之“路”》融入到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之中。而他要继续做下去的,是用年轻人更喜欢的方式,让更多人关注脱贫攻坚,让驻村干部们更懂得运用多元手段,收获关注,传递家乡好声音,探索出一条展示了脱贫攻坚成果的“传播之路”。

不仅仅是这些踏路而归的少年们,参与这场旅途的,千千万万镜头前的关注者们,也在收获了视觉的惊喜与故事的感动后,看到了一个镜头背后的,更加精彩而强大的今日中国。

在视频作品展播阶段,数十部优秀作品在红星新闻app、红星新闻视频号、新浪微博、抖音、B站等多平台进行展示,点击率超过500万人次。如今,红星新闻“少年中国行——沿着高速看中国”短视频创作大赛正式收官!

愿今日少年,鹏程万里!愿途中的你我,皆不虚此行。

红星新闻记者王垚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