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安万剧团闯西安“火出圈”,豪言“戏比天大”的安万却很清醒:只有让年轻人喜欢,秦腔才能走长远……
2024年底,天生一张“烂花脸”的秦腔演员、46岁的甘肃省会宁县人安万,带领他的规模可谓空前的158人民营秦腔剧团大胆闯入陕西省城西安,用8天时间引爆全网。
有人说,他是“西北秦腔王”。他摇头否认道,“西北的秦腔才是王,我是一位秦腔传承者。”有人说“秦腔火了”“安万救了秦腔”。可即便在“戏比天大”的安万剧团,也有00后的演员坦言“不喜欢秦腔”。
安万希望借着这股风,让更多年轻人关注秦腔,进而喜欢秦腔,“如果能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秦腔,或许秦腔会走得更远一些……”
秦腔“火了”
“潼关以内白旗展,老娘的尸身掩下面。顿地捶胸把天怨,老天爷呀:你杀我吴汉,为哪般?想老娘、念贤妻,肝肠裂断呐啊!……”这是秦腔《兴汉图》潼关唱段,是秦腔演员安万的成名唱段。
2024年12月24日至12月31日,安万剧团在西安巡演期间,多次与台下上万人互动,齐声高吼该唱段,不少人不觉间泪水滚落。
这是安万入行的第37年,是他第一次把秦腔戏唱到西安。
在进入秦腔“圣地”——西安城巡演前,他的民营剧团已经演出200多场,台前既有上万人听戏的大场面,也有偏远山区寥寥数人听戏的落寞时刻。但对于西安的巡演,他仍感到紧张,直到越来越多的西安市民围观他唱戏,直到他引爆西安,引爆全网。
安万火了。巡演8天,观众场场爆满,同步直播也在快手上备受瞩目,累计直播与短视频观看量超1.4亿,截至2025年1月8日粉丝量达到127.3万。
秦腔也火了,自媒体直呼这是“安万现象”。快手艺术的相关数据显示,老铁粉丝对秦腔的喜爱度日益高涨,以2024年12月为例,秦腔相关内容的视频播放量同比上涨65%,对比6月则上涨了46%。
在安万剧团,有不少半辈子登台唱戏无数的秦腔演员,他们都对这次巡演的场面感到震撼。
国家二级演员韩美岚是安万剧团的“须生”演员,她谈及西安的巡演格外激动,“我初中开始学戏,后来在陕西某县级剧团工作,唱了一辈子秦腔,从没见过这么热情的观众,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
匠心不死
有人不解,为什么安万的剧团突然“火”了?
“158人!西安人这些年没见过一次性上这么大阵仗的剧团。”在西安大明宫万达广场,观看安万剧团露天演出的“老戏迷”陈先生说,他印象里,上次看戏感觉如此热闹,可能得追忆到四五十年前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要说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即便是广播电视还没广泛普及,古老的传统戏剧秦腔深受西北地区老百姓的喜爱,关中人曾豪迈自况:“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三意社原副社长、国家一级演员、知名秦腔演员王战毅回忆,“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人们请戏班、唱大戏,是必不可少的。”“人们也很尊敬秦腔演员,总以最高的规格礼待我们。”
20年前媒体引用的一组数据显示,1984年陕西省117个县共有82个县级秦腔剧团。
然而,红极一时的秦腔无奈没落了。1998年和1999年,被认为是陕西省县级剧团的颠覆之年,大量县级剧团停摆,即便易俗社、三意社等知名剧团也陷入窘境。
安万第一次创办剧团的时间,正是秦腔最低谷的日子。按他的话说,二三十人唱四天四夜赚四五百元,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剧团一年就解散了。灰心丧气的他一把火烧了戏箱,开始飘泊唱戏、打工的生活。
“我们宝鸡的剧团停摆后,我转业上班,中间很多年都没有唱戏。”强女士是安万剧团里的“正旦”演员,她自幼练习“童子功”,尽管热爱,可为了生活无奈选择了转行,“如今退休了,我收到了安万的邀请,重新拾起了秦腔。”“西安巡演,看着台下的观众,我感觉很不真实。”
在安万剧团中,曾因生活所迫而转行,后因找到机会重新返回戏台的演员有很多。安万剧团副院长、“花旦”演员张建丽说:“好多演员都改行了,我和老公以前在西安的工地干了8年,是安万帮我把秦腔的命续上的。”
安万说,如今剧团的158名演员,有的是他学生、好哥们,甚至还有他认的干爹。他不在意自己有多火,只希望能通过演员们的共同努力,推着秦腔戏的发展往前再进一步,“剧团里,我们没有明确的规章,只要求大家都能遵循‘戏比天大,做好人唱好戏’。”
守正创新
安万剧团的秦腔,何以收获这么多人的喜欢?
“安万的脸有些吓人,或许也不是唱秦腔最好的演员,但他的坚持让人动容。”一位网友评论道,安万剧团的戏常常是全本带妆出演,表演动辄一两小时,且在表演中深情流露,在如今“折子本”(精彩片段)盛行的年代,他唱的痛快,戏迷们也看得痛快,“秦腔《大升官》出场的演员多达50人。仅表演全套銮驾登场就需要46人,这些戏服道具都是崭新的。”
“有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把他珍藏一生的戏本交给我,说这部戏现在没人演了,希望我能传下去。”谈及自己对秦腔的坚守,安万说这些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复活被遗忘的剧本,“我收藏了400多个老戏本,今年我们排出来其中5本,又恢复表演了。我准备以后每年排10本戏。”
“安万让很多无人问津的老剧本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王战毅说,除了坚守,安万对老剧本的创新也值得行内学习。《兴汉图》这部戏以前很少有人喜欢,安万花费数年将这部戏大改,让戏迷们感受到这部戏的魅力,“听其中的潼关唱段,我可以想象到在黄土高坡、天地间独有一人,那人恸哭失声,缅怀逝去的父母,哀怨自己尚未还养育之恩,却与老人阴阳两隔。”
专程从郊区阎良赶到西安城区听安万唱戏的曹女士说:“没有安万,就没有《兴汉图》潼关,这段戏是安万带给我们陕西人的。”
安万仅仅上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为让《兴汉图》重回舞台,前前后后改了12年,甚至花10万元请知名板胡演奏家陈百甫谱曲。如今,《兴汉图》已脍炙人口,是安万的成名戏之一。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了解到,安万对秦腔表演的创新,还体现在表演道具、戏台设备、演奏乐器、表演环节等诸多方面。如,戏服一改以往单调的色彩和款式,让服装绚丽多彩,符合年轻人审美;音箱等采购自国内的一线品牌;10人的乐团增加至40人,还加入了西洋乐、摇滚等元素;他还借鉴音乐演唱会合唱的环节设置,情到深处,常常引得台下成千上万戏迷齐声高吼秦腔。
时也势也
成熟的商演市场一直是制约秦腔进一步推广、发展的重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各路秦腔剧团都遭到冲击。
“可能有人说,‘一院两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易俗社、三意社)是国营剧团,为什么不能给老百姓免费唱戏。”王战毅说,国营剧团属于财政差额拨款,也就是说剧团仍需要通过商业演出来养活演员,与此同时,剧团还承担着秦腔创新。
2004年前后,因人才流失严重、演出市场不断萎缩等原因,西安对7家国有秦腔剧团进行改革。2005年,4个秦腔剧团原有的557人精简为300人,其中院部保留40人,易俗社140人,三意社120人。之后,人员还在进一步缩减。
2010年,易俗社重新修缮。2011年,为探索商演市场,易俗社推出了豪华包厢8000元、普通票380元的秦腔票,邀请陕西秦腔界十多位“梅花奖”得主悉数登场。然而仅仅一个月,运营方相关负责人便表示赔了上百万元。
“我们的青年秦腔演员,为了坚守秦腔,白天为了艺术而练功排戏,晚上为生活送外卖到临近子夜,有次他对我说,王老师,我太爱秦腔了,但我也需要养家。”王战毅谈及此处,失声落泪。
不少人注意到,不同于绝大多数秦腔剧团演出由主办方付费邀请,或由戏迷买票看戏等模式,安万在西安长达8天的巡演,没有收取戏迷们一张门票。
“直播带货是我养活剧团的重要渠道之一。”安万面对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道。为了拉平收支,他常常直播带货到深夜,“我今年一直在亏钱,实在亏怕了。每天挣不够3万,就要亏钱。”
“如果不是快手平台帮我协调场地等问题,西安巡演或许很难成功。”安万说,快手是他西安巡演成功的幕后推手。据悉,他的剧团每日的演员薪资开支需6万元左右,8天巡演的综合支出或达80万元。
快手官方数据显示,安万为甘肃的农产品助农带货时,曾把当地质量上乘但销售业绩惨淡的土蜂蜜卖到了60万单。
“未来的商演,我接庙会演出比较多,考虑到老百姓不容易,演出的价格压的很低,包吃住一天2万元,演员工资都差一半多。”安万说,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他要亏钱演戏,“秦腔是我的第二生命,没有秦腔,就没有安万,我希望竭尽所能将秦腔推广出去。”“我希望秦腔能红遍大江南北,戏场看戏的人们越来越多。”
《2024快手非遗生态报告》显示,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快手上的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达97.4%;秦腔既是TOP3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也是TOP3最受欢迎的非遗曲艺项目。
前路漫漫
“破圈”的安万剧团能走多远,带火的秦腔能火多久?
关于秦腔的传承,20年来,一直有专家在呼吁,让年轻人了解秦腔,传承秦腔。原易俗社社长,国家一级编剧、演员冀福记谈及“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秦腔”,曾表示,秦腔不是“过时”的文化,但客观上不够与时俱进,“年轻人不喜欢秦腔是可以理解的,历史的变迁也彰显出秦腔传播方式存在弊端。”
冀福记认为,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发展,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短视频、直播平台对传统文化的推广意义重大,“网络对展现秦腔魅力,展示演员才会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平台。”
“我相信‘戏比天大’,但我不喜欢秦腔。”这是安万剧团2025年西安跨年演出前夕,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一位“00后”剧团演员时获得的回复。这位演员觉得,唱秦腔太苦,西北地区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女演员们为露天演出扮相好看,必须身着单薄的戏服,要一站一两个小时。
安万剧团有3位00后的秦腔演员,但她们都称对秦腔谈不上喜欢,认为唱腔难学、跑龙套无聊。甚至有人曾逃离过好几次,最后一次,是安万加工资、靠面子给劝回来的。
对此,安万直言感到担忧。秦腔是他的命,他想一辈子唱下去,可他担心年轻人不知道秦腔,担心老一辈秦腔艺术家们相继离开后,秦腔在传承中“断茬”。
“如果能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年轻人关注秦腔,或许秦腔会走的更远一些。”安万寄望说。
这次西安成功巡演,让安万找回了一些自信:“如今我120万粉丝中,大约30万人是00后。好些年轻人都说想来剧团学戏,学演奏呢!”
“要想人前显贵,必先身后受罪。”王战毅直言安万的担忧,也是他乃至全体秦腔行内人士的担忧。他认为,其根源在于秦腔不仅对演员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声腔调乐器、灯服道效化有要求,更要求演员提升全面素质,尤其对品德有要求,“德艺双馨,德在艺先。只有认认真真诠释剧中人物,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王战毅说,不同于安万的民间剧团醉心于钻研传统戏曲,国营剧团不仅有多方的掣肘,还肩负着秦腔的传承与创新,如现代戏《迟开的玫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西安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等,“如今受社会等各方面影响,秦腔演员,尤其年轻的秦腔演员们深感迷茫。”一些前辈为了推广、发展、传承,付出了太多,“原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王军武老师为了搞剧团推广秦腔,甚至都卖了两套房。”
冀福记认为,民营剧团和国营剧团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有区别,民营剧团专注于传承、发扬传统,而国营剧团更多地在改革、创新,“安万的成功源于方方面面的支持,但时代在前进,戏曲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安万现象
安万带着秦腔“火”出圈后,很多网友称这是“安万现象”,认为一个民营剧团在西安这样优秀剧目频出的秦腔殿堂爆火“出圈”,是对西安易俗社、三意社以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辈的挑战。
“安万深爱秦腔,我也深爱秦腔。同为秦腔演员,我们惺惺相惜,我也真心想为安万的巡演送上祝福。”王战毅说,网络上一些偏颇的言论,令他和一些业界想为安万送去祝福的朋友们不免为难,“他到西安半月前,我就为他写了一副字,准备为他接风呢。”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王战毅在安万西安巡演期间,曾与秦腔界的朋友们前往现场慰问,后被一些网友晒到网上,进而遭遇了网暴。
对此,安万真诚呼吁:“西安是所有秦腔演员的梦想之地,是很多秦腔演员一辈子都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我们作为民营剧团,专业能力无法与‘一院两社’相提并论,有很多不足。如果有机会,希望能邀请一院两社的前辈,为我们剧团提供一些专业的指导,让我们更进一步。”
“安万的‘破圈’或难以复制,但对秦腔的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破圈,让我也进行了反思。”王战毅认为,安万用真情打动了自己,进而打动了观众,这是种传神,是戏曲很高的境界,“作为一名秦腔人,我很感谢安万,因为他,我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了秦腔。”“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共同促进,探索出秦腔的发展之道。”
“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的兴起,无疑对秦腔是一场复兴的机遇。以前一场戏可能2万人看就够多了,如今通过网络直播,动辄几十上百万人观看,任何失误都会被无限放大。安万的出圈,鞭策我们国营剧团的青年秦腔演员,要脚踏实地,用心练好基本功,拿出更强的专业能力,把秦腔唱到观众心里去。”王战毅感言说。
“‘安万现象’值得秦腔人的借鉴与反思。”“戏曲和商业平台需要双赢已是现实,不可否认。”冀福记认为,秦腔一方面要为民而唱,顺应时代的节奏走向网络,获得更多年轻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纯粹,警惕因过度商业化透支其艺术生命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张鹏康编辑董琳
(如有爆料,请拨打华商报新闻热线029-888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