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进入AI时代,我们做了一场科幻对谈

时间 • 2025-11-11 06:51:35
世界
成都

//

2023年是人类科技发展走到关键路口的一年,科幻照进现实,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普通人也开始思考:我们的生活将遭到多大的改变?

今年10月,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迷与科幻作家们将在成都相聚,展开关于“共生纪元”的对话。

为迎接世界科幻大会,红星新文化联合优酷人文在世界读书日这天晚上推出了“AI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吗?”直播对谈节目。《科幻世界》主编拉兹,科幻作家宝树、梁清散,“黑水公园”播客主播金花,科幻节目《不要回答》制片人杨舟和优酷文化频道总监王晓楠一起,畅谈科幻、人工智能与即将于今年10月在成都举办的世界科幻大会。

杨舟、王晓楠、梁清散、宝树、金花(从左至右)

他们都写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成都被称为中国的“科幻高地”,离不开两个标志性的科幻品牌——《科幻世界》、银河奖。可以说,创刊自1979年,被称为“中国科幻大本营”的《科幻世界》,在40多年前点燃了一代代中国人对于科幻的想象,也像种子一样,让科幻终于在中国大地上盛开出了花朵。

通过直播连线参加本次活动的拉兹感叹,这些年来《科幻世界》发掘了刘慈欣、宝树、梁清散这些优秀的科幻作家,发表了很多优秀的科幻作品,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科幻世界》还有至少两个作用:

第一,在中国推广了科幻文化,这是今天在中国大家能够认同科幻这两个字,觉得科幻对我们人生,对我们未来是有帮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科幻世界》给中国的科幻迷创造了一个家园。《科幻世界》一直有一个传统,这本杂志是搭建科幻迷交流的平台,从一个单点变成了一个群体,相互交流,推动了科幻文化,“《科幻世界》的每一个编辑跟科幻迷真的是一家人。我举个例子,每一年都有人因为《科幻世界》在这里而报考成都的高校。又比如有很多的科幻迷会到我们的杂志社打卡,可能就是到楼下转一圈。”

在当天的直播中,几位嘉宾都谈到了和《科幻世界》的关系。有意思的是,交流中发现,参加本次直播的男嘉宾拉兹、宝树、梁清散和金花竟然都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而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正是颇有科幻味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谈到当年的高考作文分数,几位嘉宾都笑言接近满分,“感谢《科幻世界》!”

金花回忆,小时候就开始看《科幻世界》,打开了对科幻的认知,也因为一直有这种科幻的思想和思考,在高考时看到这个题目时心里一阵窃喜,“就这一道题,我就甩开了原来那些比我成绩高的同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记忆移植是什么意思,他们不理解那个事。”

2023,中国科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今年,无疑是中国科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根据科幻作家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流浪地球2》《三体》大热。正在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也被认为是探索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三条道路。

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都和成都有密切的关系。《流浪地球2》是《科幻世界》第一次参与投资出品电影。《三体》则是2006年5月开始在《科幻世界》连载。《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导演孔大山,本科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

《科幻世界》主编拉兹就谈到,有幸能参与《流浪地球2》并署上自己名字,是自己觉得非常骄傲的一件事情。“在大屏幕上等自己的名字还是等了很久,影院打扫卫生的人也是一直很奇怪,为什么这个人举着个相机。”

《流浪地球2》是《科幻世界》第一次以出品方形式参与的电影,在这个过程中非常艰难,“这个艰难在于零到一的这一步如何迈出去。我们是一个传统的国企,而且是一个出版机构,如何去投一个影片?而且这个影片的投资相对于出书这样一个业务来说,投资金额是非常大的。”

尽管有压力,但在拉兹看来,《科幻世界》不能缺席,必须毅然决然迈出这一步。他也表示,《科幻世界》接下来会越来越多参与到这种影视的开发中。除了投资,还会更多参与到包括编剧、科幻顾问等等更深层的工作中去。

正在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也引起了嘉宾们的探讨:这到底是一部科幻片吗?

宝树认为,这一定是一部科幻片,它并非《流浪地球》那样的典型性科幻片,而是在典型和非典型边缘游走,是一部似是而非、朦朦胧胧的科幻片,这恰恰是它有意思的地方。

金花说,片中最后出现的外星人引起了不少的议论,大家争论的点在于,这到底是外星人还是幻觉?“这件事不是特别重要,因为这个科幻元素是绝对在的。像我以前还看过一部片子叫《K星异客》,也是最后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外星人,但不能否认这也是一部好电影。像《宇宙探索编辑部》,我也认为是非常优秀的电影,而且是带有科幻元素的,大家没有必要非去讨论最后这外星人是不是真的,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拉兹也认为,《宇宙探索编辑部》其实得到了很多科幻迷认同。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是一群科幻迷对自己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录。这部作品即使除去所有科幻元素,但是它的科幻精神、科幻的内核是一直存在的。

人工智能写作会替代作家吗?

伴随ChatGPT大热,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话题广受关注。这项带着强烈科幻精神的发明,让一些人焦虑,也让一些人欢呼。当大量的AI运用在写作、绘画上,对以文字创作为生的作家们究竟带来了什么?

“不要恐慌。”宝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经过数据的训练,只是把一些概念组合在一起,最终呈现的都是四平八稳的表述。但写作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写作者的灵光一现,比如新奇的比喻,有创造力的语句,有意思的情节,没人想到过的创意,“人工智能的写作要替代人类恐怕还是一个有点远的事情。”

梁清散回忆,他早在2017年的时候就想过让AI写作,当时还和一位研究人工智能的博士联合研发。但无奈受限资金问题,导致AI的学习能力完全达不到,比如想让它写十万字的小说,那至少要深度学习二三百万字,它可能才学会一点。

梁清散在研究中发现,AI经过深度学习,写出来的故事还是有点意思,但是它无法理解人类所能理解的常识。比如在深度学习金庸的小说后,AI写的主人公在战斗过程中都是用右手。右手拿了一把剑,过去战斗。同时,右手又拿了一把斧子,然后右手又拿出个什么东西,全是右手,擒着人,又点穴……

作为编者,拉兹表示,《科幻世界》已经明确拒绝接受AIGC的作品。在他看来,如果大家都用AIGC去投稿创作,那对那些一个字一个字去写的,去绞尽脑汁想情节的创作者肯定不公平,带来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科幻最重要的价值是人类对未来的反思,对技术的反思。这种反思是机器无法取代的。”

不过,拉兹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和我们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科技伦理是同步发展的。AICG的进步,带来的焦虑、恐慌,仅限于技术层面,大家还没有去进一步讨论法律、伦理这些。接下来《科幻世界》也会就此进行伦理、法律层面的讨论,推动AICG更健康的应用,也不排除有一天,《科幻世界》会专门登一些AI创作的作品,“一定有它独特的地方,让我们产生另外一种阅读体验。”

在成都举办世界科幻大会是多年的梦想

今年10月,成都即将迎来世界科幻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幻迷与科幻作家们将在成都相聚,展开关于“共生纪元”的对话。

成都科幻馆效果图

作为参与者,拉兹在直播中表示,在成都举办世界科幻大会是他们多少年来的梦想,从2000年开始,杂志社的老领导、老前辈就去了世界科幻大会,开拓了眼界。2017年去芬兰赫尔辛基参加第75届世界科幻大会时,都还没有足够的信心确定成都能成功申办。

“当梦想实现了,我们真的是既激动又各种担忧,我们如何呈现一个不一样的精彩的大会?”拉兹透露,大家正在做策划,包括邀约全球最顶级的科幻作家、科幻编辑等科幻从业者到成都来。他透露,这次在成都的科幻大会首先是底色不变,一定是正宗的纯正的科幻迷之间的聚会,保留了文化的交流,是科幻迷的大节日。

另外,还要举行大量的文化活动,让大家相互交流,有足够的选择去体验,去倾听不同的名家对科幻的理解认识。还有科幻文创的嘉年华,包括各种文创产品、展览、艺术展、工艺品展等。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一定要展示出成都的特色。在他看来,成都举办世界科幻大会,一定要推动科幻产业发展,“如何呈现中国科幻面貌?不光是中国,包括亚洲的科幻面貌?我们都希望通过这种大会进行一个呈现。”

红星新闻记者邱峻峰编辑邱峻峰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