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协委员杨志萍:创新流域治理模式,推进岷江流域蓝网建设
去年3月,成都市首次提出“天府蓝网”的概念。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将建设完成1000公里天府蓝网,初步形成全域蓝网骨架体系,打造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品蓝网发展带。
所谓天府蓝网,即以河湖水系为基础、岸线绿地为关键、滨水空间为核心,统筹推动自然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多元业态融合,水岸城一体化打造,彰显文化底蕴、营造生活场景、引领城市发展的价值体系。
“在岷江流域推进蓝网建设,也是实现‘两山’转化的创新性探索。”四川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秘书长杨志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她将关于推进岷江流域蓝网建设的建议,带上了政协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杨志萍
现状:
传统治理缺乏系统概念,整体效果不佳
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后,流经都江堰、成都、眉山、乐山、宜宾等地,是四川省最重要的流域之一。近年来,四川省围绕岷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进行了大量探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传统流域治理以水利及治水为目标,缺乏系统概念,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整体效果不佳。”她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岸线环境也逐渐被大众所重视,以治水为目的的传统思维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急需创新流域治理模式。
同时,常规的“点状”治理对全域影响较小,延续性较差、成果巩固困难、项目吸引力低,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及治理效果。
此外,传统的流域治理以公益性为主,对政府资金依赖性较强,常见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产生效益周期长,没有长效的收益来源,后期运维管理需要的经费缺乏来源,运维管理困难。
建议:
创新流域治理模式,推进岷江流域蓝网建设
因此,杨志萍建议,创新治理新模式,要以流域为抓手,依托河湖水系脉络和岸线,谋划滨水空间,营造“青山绿道蓝网”城市氛围,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质转换。同时,搭建蓝网建设顶层体系框架,从政府层面形成约束和保障,确保蓝网建设推进快速有序。在后期管护上,结合河长制,将蓝网建设项目管护纳入河长工作职责,确保跨流域项目效益的长效发挥。
蓝网建设面宽量广,与河道、水利及岸上项目等片区综合发展密不可分。杨志萍建议,应以“一盘棋”的思路加快推进总体规划,共建、共治、共享优化蓝网空间,建设文化休闲漫道、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等,促进水、产、域共治。
“蓝网建设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传统的政府公益性投资已不能满足蓝网建设的需求,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她建议,
可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投融资机制,按照“一地一策”资金平衡模式,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深度开展政银企合作,有效拓宽投融资渠道。
此外,还可以整合金融机构、高端智库、产业实体、运营企业等单位机构,由四川省有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长江上游产业联盟”,致力打造产业互补、资本联动的专业化、系统化服务平台,通过匹配优质资源,嫁接优质社会资本,聚合产业开发动能,反哺长江上游综合治理和公益性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