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势观察丨13万亿大省开工聚焦高质量发展,“不平衡”的广东做对了什么?
2月18日,龙年新春首个工作日。和去年一样,广东新春“第一会”再次聚焦高质量发展。广东的高质量发展,确实有了厚实基础。会议透露,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13.57万亿元,连续35年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突破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5万家,全省经营主体突破1800万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盛名之下的广东保持清醒。广东曾自我“揭短”:“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也在广东”。在2024年1月召开的广东“两会”上,省长王伟中谈到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特别提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局面尚未扭转”。
查阅20多年来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可以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提法几乎从未间断。从总量跨越到质量提升,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征程中,“不平衡”发展的广东为何领先?广东做对了什么?
01
发展不平衡的“带头大哥”
目前,广东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23年GDP已全部出炉。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破3万亿GDP城市有两个,分别是深圳和广州,其对应数额分别为:3.46万亿元和3.04万亿元。佛山和东莞分别以1.33万亿元和1.14万亿元的GDP居全省第三和第四。但总量排第五的惠州,目前离万亿GDP还有不小差距。2023年惠州GDP为5639.68亿元。
2023年广东创下的13.57万亿元GDP中,深圳和广州两城之和占到其中的47.9%。这意味着,广东2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广深几乎占到全省经济总量一半!如果加上佛山和东莞,四城经济总量就占到全省GDP的66%!若再追加到珠三角九城,其GDP总量更是占全省八成以上。由此可见,广东经济密度和总量主要聚集于珠三角,特别是广深。而与此同时,广东还有韶关、阳江、汕尾、梅州、潮州、河源、云浮七个城市的GDP低于两千亿元。
▲航拍蓝天白云下的深圳星河双子塔天际线风光。据视觉中国
和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二的江苏相比,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较为明显。江苏2023年GDP12.82万亿元,与广东相比,少了7000多亿元——这相当于江苏扬州市在2023年的GDP总量(扬州2023年GDP为7423.26亿元)。从发展均衡性看,江苏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相对较为均衡。截至目前,江苏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5个城市GDP破万亿元,其中苏州最高,2023年苏州GDP为2.47万亿元。广东GDP万亿之城为4个,即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在“万亿之城”中,江苏比广东多一个。此外,江苏徐州2023年GDP已是8900.44亿元,未来几年有望新晋为万亿之城。而江苏扬州、盐城GDP也已逼近7500亿元,也都是未来进入万亿之城的“种子选手”。
在江苏,即便GDP最小的连云港市也已破4000亿元,其2023年GDP为4363.61亿元——该总量在江苏13座城市中倒数第一,但在广东来说可排到第六,仅次于广东惠州。
以2023年数据为例,广东GDP最小的云浮市2023年创下的GDP为1207.42亿元,该总量约是广东省2023年GDP最大的深圳(34606.4亿元)的3.5%。同期在江苏,GDP最小的连云港市(2023年GDP为4363.61亿元)是GDP最大的苏州市(2023年GDP为24653.37亿元)的17.7%。
但无论广东,还是江苏,它们都是中国经济当之无愧的优秀代表。2023年,广东、江苏两地GDP总和达26.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总量的21%,为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做出突出贡献,切实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
02
“不平衡”是鸡肋还是优势
肯定成绩的同时,如何理性看待广东区域发展不均衡?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将目光投射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
1978年,广东GDP在全国排名第五。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广东GDP一步步提升。到1989年,广东GDP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第一。此后,这“头把交椅”一直是广东稳坐,持续至今已达35年。
到今天,广东经济发展中,广州和深圳这两个中心城市是其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两城几乎占到全省一半的经济总量。深圳更是一座“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的城市。需要注意的是,同时期成为经济特区的不止深圳,但深圳创造了奇迹,其中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其毗邻香港,在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方面,有先天优势。
▲广东深圳,在邓小平画像前游览的人们。据ICphoto
如将目光再拉长些就会发现,和长三角相比,广东发展基础还是相对弱一些。深圳前副市长唐杰告诉笔者,长三角城市群从明清算起也有300多年历史,有相对不错的经济、文化和贸易基础,唯一变化的就是1840年后上海崛起,整个江南成了上海的“经济腹地”。“但即便到1980年代,广东实际上也就只有广州、韶关等5座地级市。目前,广东的经济仍具有向广州深圳东莞佛山集中的趋势。”唐杰说,但过去20年,上海经济则和长三角其他城市形成协同发展关系。
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平衡发展,一直是各地努力追寻的目标,但路径选择和方法论上,还需根据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的不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施政,以谋求区域经济发展价值的最大化。和拥有深厚产业底蕴和发展基础的长三角相比,基础并不算特别优秀的广东,恰恰是凭借改革开放,依托一些“新生城市”杀出“星光大道”。
目前广东的四座万亿之城中,除了广州和佛山,深圳和东莞其实都是新生城市。改革开放之前,深圳就是个“小渔村”,由宝安县逐渐演变而来。1985年,东莞还是刚从惠阳地区分出来的一个县,1988年,东莞才升格为地级市。
和诸多拥有产业基础的历史名城相比,广东在过去35年,凭什么GDP持续领跑全国?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长板理论”无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或称“木桶定律”、“短板理论”),大家早已熟悉,即,“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受“木桶理论”影响,“补短板”成为很多地方、很多人发展经济或对自我管理的“必修课”。但最近这些年,无论理论界还是地方实操层面,都正对“木桶理论”提出不同看法。
在笔者看来,广东在经济总量上的持续领跑,并不是依赖“补短板”,而是坚持“长板理论”,进一步发挥优势资源,产生更大的裂变效应。其最强的深圳和广州,GDP各自都已破3万亿。经济发展讲究市场化——而不是行政手段来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经济效率的提升,要依靠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聚集,生发和裂变而来。从这意义上说,增强区域发展的“长板”,或比倾其所有去恶补一个“短板”所能带来的效益,更显著和突出些。
▲广州,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据视觉中国
需要指出的是,地方在谋划区域经济发展中,对适合优先发展或效率更高的板块进行扶持和投入,并不意味着对发展经济条件尚欠“火候”的地区不闻不问不投入,而同样应承担起政府本应承担的角色,比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给这些区域提供相应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
跳出广东看,最近这些年,不少地方也都在突出和强调“强省会”。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不可能凭借或依靠邻省来带动自身发展,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省会来引领省域的发展,未必不是良策。从实践观察看,经济总量走在前列的省份,一般都有一个强省会在起引领和带动作用。当然,如果同时拥有强的“双中心”城市,那么这个省的发展就更为稳健些。比如江苏有南京、苏州,山东有济南、青岛,广东有广州、深圳,福建有福州、泉州。
总体而言,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更不是让快的慢下来,而是让快的更快,使强的更强,同时政府在职责范围内助力后进者因地制宜,发挥自身长处,在自身所拥有的最优条件中,努力做到“最好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是我们努力追寻和仰望的“星空”,但在路径选择上,也应“脚踏实地”,顺势而为,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律,有主次有侧重地发展经济,通过先富带后富,进而谋求区域整体的提升——其间相应的公共服务和配套供给不能缺位,其他的,尽量还给市场。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韦星
编辑何先锋责编魏孔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